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我们在谈论经济发展的时候,首先应该理解经济发展的目的。作为一个社会集体,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目的是让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并因此感到愉悦;对于一个大型国家而言,经济的发达也意味着更强的力量/权力(英文中power一词可能更精确),而更强的力量代表着一个集体在全球更大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权,这又意味着国家的每一个个体的安全和利益获得提升。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提升生产力。倡导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和调整重置已经达到了较高层次的生产力,具体而言即对于尖端技术、高级设计能力、及复杂服务方法的掌握。作为后来者、一个巨大体量的国家、一个东方文明,中国的追赶在事实上面对着西方出于现实考虑和意识形态分歧所维持的压力(如关键技术的封锁)。因此,在低迷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如果简单模仿发达国家通过逐渐自由市场竞争提升社会生产水平的方式,很大的可能性是在获得实质生产力跃升前先陷入泥沼。

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大体上需要同时做好两件事:1、保持相对稳定2、精确地在提升生产力的方向上集中投入资源,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提升综合人才实力。

保持相对稳定的根本是保证就业,需要稳定GDP;但2016年中央宣布去产能宣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在过去为就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旧产能对于提升生产力的边际效应已式微,而其积压的资金和人员一定程度上还拖累了新生产力的形成。因此,目前稳GDP和去杠杆就形成了宏观上的一对主要矛盾,当前的许多宏观政策就显得容易理解:因为要稳GDP,我们看到中国保持了流动性的相对宽松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让许多传统产业不至于戛然失速(包括对诸多产业起着带动作用的房地产);因为要去杠杆,所以要把企业部门的债务转移到公共部门和居民部门头上来,我们就看到了“关停去产能”,号召通过“租售并举”的方式化解房地产库存,同时通过货币对债务进行缓慢稀释,稳定金融系统。此外,“一路一带”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一步棋,它的成功实施可以对稳定GDP和去杠杆两个目标同时产生助益,但无疑也将面对国际上诸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需要领导人发挥更多的政治智慧。

而长期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还需要生产力的提升。未来理想的图景大致应该是这样:第一、第二产业主要靠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大生产,发达的第三产业容纳了绝大多数的就业(包括工业设计和技术研发),民众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发达的服务业标志着社会文明的高度。

必须认识到,真正的生产力跃迁来源于技术和服务能力的实质提升,其中的主角包括:核心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军工院所、金融服务机构、设计和传媒机构等。推动这些部门的发展需要足够资金以及合适的政策环境。以企业部门为例,需要更强大的资本市场为其融资提供便利,以及更健全的法制环境和开放政策让优秀的企业获得脱颖而出的空间。因此资本市场改革(新三板、注册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国企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司法改革非常重要。这也是这些领域近年反复被提及的原因。一个非常新颖的主意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创业让年轻人有一个合适的地方挥洒荷尔蒙,把最躁动的岁月摊销在梦想上,为社会总体稳定做出了贡献。第二,创业热情的高涨为存量社会资本提供一个新的投资渠道,最理想的结果是在个别地区形成类似硅谷的风投和创业环境的正反馈。第三,增加萌生未来伟大企业的希望,为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产生实质贡献。

有了这些“需要”和“必须”,未来中国无疑会有更多的资源砸向科技创新领域,但其进展难以准确预计。因此,在大概率上仍将尽力维持政治和经济稳定,宏观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会收紧,在适度通胀的前提下仍将主要通过债务转移和货币化去杠杆,降低经济危机的风险,为新产业的发展牵扯出更多时间和空间。

 

话题:



0

推荐

马郁峰

马郁峰

2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求是汪与安娜堡狼獾,CFA,行商于Cindahk。关注股权投资、另类投资、宏观经济、金融、历史、哲学、物理、旅行、摄影、摇滚

文章